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重中之重。農村文化建設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文化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三農”問題解決、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環節。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農村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近年來,長沙市始終致力於探索加強和創新農村文化建設,堅持以文惠民、以文樂民、以文育民,為長沙發展高效農業、建設精美農村、培育富裕農民提供了強勁的思想動力和文化支撐。
  一、強化文化引領地位
  (一)以文化引領農村城鎮化發展。長沙是享譽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由於不同程度存在的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滯後、佈局失衡、功能失效等問題,導致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地方群眾的功能和作用難以充分發揮,無法適應人民群眾當下的審美趣味和要求。近年來,長沙市委、市政府始終以強烈的文化意識謀劃城市發展,大力實施國際文化名城戰略,著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將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其中,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編製《長沙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工作規劃》、出台《關於加快中心鎮(小城市)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遴選出少奇故里花明樓鎮、湯泉神韻灰湯鎮、以花炮著稱的大瑤鎮、以陶瓷技藝聞名的銅官鎮等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產業基礎較好的鄉鎮,優先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市、中心鎮、特色鎮;積極打造喬口魚都、靖港古鎮、新開村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文化引領農村發展和城鎮化進程。
  (二)以文化推動農村社會化管理。文化是潤滑劑,具有教化功能。社會管理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社會管理創新離不開社會文化的規制和引導。文化工作在社會管理中應遵循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時代的思維、文化的方式,發揮文化的思想滲透和精神愉悅功能,不斷提升公共文化的時代內涵,促進社會管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用文化的理念、手段、措施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送”文化、“種”文化、“養”文化相結合,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教育、文化、衛生、科技、法律“五下鄉”,來吸引群眾參與社會管理工作,以文化和諧鄰裡、維護穩定、引領風氣。瀏陽市三口鎮曾經由於社情民意複雜、治安案件頻發及上訪量多而一度成為“麻煩鄉鎮”,但是近年來其創造的包括全民素質教育、群眾文化活動、“和諧幸福屋場”創建在內的社會管理“三口模式”,被收錄入清華大學社會公共管理案例庫。
  (三)以文化豐富農民現代化生活。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享受者。真正的文化,基礎在群眾,功夫在平時,特色在民間。我們註重結合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將文化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依托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農家書屋、文化站館、文化廣場等載體,拓展信息渠道,加強技術培訓,服務農業生產;鼓勵扶持群眾文藝團隊發展,組織開展廣場舞蹈、戲曲排演等活動,豐富農民生活;依托傳統節慶和地方節日,通過經常性的趕集逢場、常態化的展演展示等活動,傳承農村文化風俗,提高市民的參與性,以提高農民文化素質,豐富群眾生活。
  二、突出文化承載功能
  (一)以基層陣地建設為龍頭,努力完善農村文化設施網絡。文化工作重在建設,農村文化尤其需要以陣地設施為重點,加快載體建設、完善服務網絡。我們以設施網絡化、城鄉一體化為目標,通過事實下指標、示範樹典型、考核排名次等措施,加快完善城鄉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目前,全市已基本建立了包括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等在內的較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市183個鄉鎮(街道)、1226個村均建有綜合文化站和文化活動室,1364家農家書屋、1040個共享工程服務點基本實現農村全覆蓋,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尤其是2008年以來,我們大力實施基層文化陣地示範建設工程,建成示範性鄉鎮綜合文化站78個、村文化活動室190多個,今年將繼續提質建設2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100個村文化活動室。同時,積極創新管理方法和模式。瀏陽市以鄉鎮綜合文化站和農家書屋為依托,通過開展文化知識、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普及,探索建成農村文化屋場10多個,扶持推動了基層文化發展;望城區實施農家書屋星級管理模式,在經費、政策支持力度上實行差別待遇,形成“後進趕先進,先進更先進”的良好局面;長沙縣推行農家書屋代表委員幫扶共建模式,與縣人大、政協合作,在具備條件的農家書屋建立人大代表活動室、政協委員活動室,既拓展了農家書屋的經費來源、藏書渠道,又擴大了書屋的社會影響力和群眾知曉率。
  (二)以優化公共服務為重點,努力滿足農民基本文化需求。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權益,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理論基礎和終極目標。我們以供給多元化、服務普惠化為目標,依托全市公共文化機構,大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公共文化“五送”(送圖書、送演出、送電影、送展覽、送講座)和“五進”(進村鎮、進屋場、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地),全面實施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文化娛樂活動主題上本著貼近農村、貼近農民的原則,深挖時代熱點題材,既賦予濃厚的時代和生活氣息,又蘊涵了深刻的價值取向;形式上本著不違農時、不擇場地的原則,靈活機動,既有小品、歌舞等流行元素,又有湘劇、花鼓等傳統樣式,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同時,既依托市直專業文藝團體的優勢,開展文化下鄉活動,派出各類文藝輔導員,對口定點輔導各農村業餘文藝骨幹和扶建農村文藝團隊;又充分調動基層文化力量的積極性,鼓勵扶持群眾自辦文化。全市每年送電影2萬多場、實現“一村一月一場”的全覆蓋目標,送戲1000餘場,送展覽、送講座近百場,送圖書逾10萬冊,將舞臺搭在群眾家門口,將文化服務輸送到群眾身邊,有效改善了基礎文化民生。
  (三)以扶持群文隊伍為抓手,努力建設以人民為主體的群文湘軍。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為人民提供廣闊的文化舞臺,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我們按照“向群眾要文化,讓群眾演文化,給群眾享受文化”的思路,以活動常態化、機制長效化為目標,發揮全市1200多支業餘文藝團隊的中堅作用,廣泛動員和組織開展群眾文藝“千團百佳”展演評比、“歌涌湘江舞動星城”百萬群眾廣場舞蹈合唱展演比賽等常態化、品牌性活動,三年來共舉辦各類演出2萬餘場次,輻射全市600多萬人民群眾,被群眾譽為“自己烹制、自己享用”的文化大餐,先後榮獲中國首屆十大群文品牌、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引導扶持群眾文藝團隊發展。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堅持“一地一品”,發揮優勢,打造特色,長沙縣的“五彩星沙”、望城縣的“相約斑馬湖”、寧鄉縣的“周末我登臺”、瀏陽市的“廣場月月樂”等活動有聲有色,與全市“千團百佳”系列活動互動,“群文湘軍”異軍突起,長沙模式已然形成,全國影響逐漸擴大。此外,我們積極扶持鼓勵民辦文化場館建設,出台了《長沙市民辦博物館管理辦法》,引導和促進群眾自辦文化發展,全市民辦博物館達7家,成為公益文化設施的有益補充。充分發揮各級圖書館、文化館的專業優勢,實行重點對口輔導和包片輔導等措施,提升群眾辦文化水平,近三年培訓業餘文藝骨幹等1萬多人次,有效帶動了基層文化發展。
  三、創新文化發展路徑
  (一)深化體制改革,構建多渠道的保障體系。農村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於城市文化,農村文化的底子更薄、基礎更弱,尤其是包括鄉鎮文化站人頭經費和辦公經費、公共設施硬件投入、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和文化活動開展等幾個方面構成的農村文化事業常規性投入不足。要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為抓手,通過構建體制順、投入足、政策優的農村文化基礎保障體系,實現讀有書屋、唱有設備、演有場地、看有影廳、跳有廣場、講有故事、辦有經費。一是優化農村文化管理體制。嚴格文化專乾的選拔、運用和考核,把懂文化、有特長、業務水平高、綜合素質強的人才選送到基層一線;強化縣(市)鄉(鎮)文化工作目標管理考核,將基層文化站工作納入地方黨委政府考核指標體系。二是強化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文化事業重在建設,關鍵在於投入;通過設立各級農村文化建設專項經費,發揮政府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以市場運作引入民間資本,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經費保障體系。三是完善農村文化建設政策體系。落實黨和國家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方針、政策;結合地方實際,從用地指標、建設標準、投融資渠道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
  (二)狠抓基礎建設,建立多維度的惠民體系。以文惠民、以文樂民、以文育民是長沙市農村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如何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和基層文化的扶持力度,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做到基本文化服務全覆蓋、差異文化服務多元化、高雅文化服務有選擇。一抓載體便民。按照“整合資源、合理佈局、分佈實施”的原則,採取“突出重點、示範帶動”的方法,提質打造一批設施設備先進、綜合服務功能強的示範性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活動室,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二抓品牌惠民。推進“群文湘軍”“五百”行動計劃,打造團隊“百佳”、形成節目“百品”、創造項目“百優”、培育人才“百星”、推出廣場“百台”,精心培育打造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文化方面的知名場館、品牌活動、明星團隊、精品節目,讓群眾享受優質高效的文化服務。三抓網絡利民。依托高新信息技術手段,強化網絡文化管理,加快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與黨員遠程教育資源整合,實現文化信息資源網絡全覆蓋,完善信息交流的多種渠道,做到信息公開、及時、便捷、有效,使廣大農民能夠不分區域、不分時間、及時便捷地享受豐富的網絡文化服務。
  (三)強化培育引導,創設多元化的生產體系。文藝精品是時代的文明標識和藝術豐碑,是地區的地域名片和精神窗口。要大力實施文藝精品戰略,充分發揮長沙歷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資源優勢,推動文藝創作生產,推進群文湘軍建設,推出更多無愧於時代的,思想性、藝術性、市場性有機結合的文藝精品。一是加強專業藝術生產和服務。進一步深化送戲送圖書下鄉工作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加強農村題材文藝作品的生產創作和投放力度,強化農村文化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培育民間文藝演出團體。深入瞭解掌握長沙農民文藝演出團體的現狀、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在經費投入、設備支持和管理引導等方面研究制定符合其發展的目標、措施和相關政策。三是強化農村業餘文藝創作,深化對口定點輔導,實行文化輔導培訓認證上崗制度,加強對農村文化專乾和業餘骨幹輔導培訓;鼓勵扶持農民自辦文化,出台農村自辦文化扶持獎勵辦法,設立專項工作經費,引導農村文化自我生產、自我服務。
  文/張湘濤(作者系中共湖南省長沙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張湘濤:以先進文化引領新農村建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k43lkfzo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